國際交流
首頁 >>國際交流
2021年全球教育十大事件
回顧2021年,疫情應對仍是全球教育核心議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召開重要會議、發布相關報告重構教育未來,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實踐,多國教育國際化戰略升級,第五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等如期召開,這些重要的全球教育政策與事件,深刻影響著未來全球教育治理的格局。新年伊始,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國際教育研究院、全球教育治理研究中心聯合中國教育學會國際教育分會發布2021年度全球教育政策十大事件。
1. 全球全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教育的巨大挑戰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繼續在世界范圍內蔓延,各主要國際組織以及世界各國紛紛出臺政策支持教育的恢復與重建。聯合國發布《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及之后的教育政策》提出重塑教育,加快教與學的積極變革等建議,為建立更具前瞻性、包容性、靈活性和彈性的教育系統奠定基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全球教育聯合平臺,通過多主體的合作提供教育重建過程中所需的支持與合作。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數字教育展望2021》《技能展望2021》《全球教育現狀:疫情18個月后反思》等報告,在系列報告中建議各國著眼于未來教育新生態的建構,加強對教育重建的投資。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發布《教育應對疫情參考手冊》,為世界貢獻中國教育的疫情應對經驗。2021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美國2021年救濟計劃法案》,總計提供了1.9萬億美元的聯邦刺激資金,其中對教育的援助資金超過1700億美元,這也是美國政府對學校的最大單筆投資,主要用于疫情中教育的恢復。
2. 多國出臺教育國際化戰略報告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傳統的留學輸入國紛紛出臺政策應對。2021年2月,英國發布《2021國際教育戰略升級——支持復蘇、驅動增長》報告,旨在有效推動英國國際教育從復蘇轉向可持續增長,確保2030年英國國際教育戰略目標如期實現,鞏固和擴大英國國際教育在全球的市場份額。為此,英國政府提出實施更具針對性的發展戰略,在重點領域采取進一步行動,包括加強國際學生來源市場的多元化,提升國際學生的留學體驗,建立持久的全球伙伴關系,面向全球輸出教師培訓課程,支持教育出口和國際化增長等,具體包括推出新的圖靈計劃,投入1.1億英鎊資助2021—2022學年國際交流項目與相關活動,比如大學學習、中小學交流和畢業生的工作實習等。
2021年3月,澳大利亞開啟《國際教育戰略2021—2030》草案磋商進程,該進程重點關注復蘇國際教育,擴大國際學生的來源國和來源地,確保國際學生群體的多樣化,開發新的教育提供模式,鼓勵教育機構轉向大規模數字授課,加大對國際學生的支持,吸引更多國際學生就讀職業教育領域等。
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柏林可持續發展教育宣言》
2021年5月17日至1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策劃的“可持續發展教育2030”全球啟動會議在柏林舉行,會議通過了《柏林可持續發展教育宣言》(簡稱《柏林宣言》)!栋亓中浴吩俅螐娬{可持續發展教育將構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教育要對思維方式和世界觀的積極轉變作出決定性貢獻,可以惠及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各個方面,從而確保發展道路不僅追求經濟增長目標。
《柏林宣言》指出,“可持續發展教育2030”框架是未來10年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行動指南。該宣言確?沙掷m發展教育是各級教育系統的基本要素,將環境和氣候行動作為課程的核心組成部分;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納入教育和培訓所有領域,以便為所有公民提供終身教育的機會和在所有領域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機會;努力確?沙掷m發展教育消除貧困尤其是極端貧困,并為學習者提供與滿足個人和社會要求相關的技能培訓等承諾。《柏林宣言》不僅是德國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承諾,也是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實際踐行。
4. 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迅速發展,“元宇宙+教育”成為重要教育理念
2021年6月8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一份最新報告《數字教育展望2021:用AI、區塊鏈和機器人推向前沿》,介紹已經應用于教育系統的人工智能或機器學習、機器人和區塊鏈三種智能技術正如何改善課堂教學、教育機構以及教育系統的管理。2021年8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與中國電子圖書館共同啟動了“利用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進行教師能力建設:教師電子圖書館”項目。該項目倡導在推進教育技術深入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習者權利的保護。
2021年11月11日,法國發布《行動呼吁:在數字環境中捍衛兒童權利》,呼吁各國政府、在線服務提供商和相關組織在數字環境中共同捍衛兒童權利,使兒童能夠獨立安全地使用數字工具;呼吁共同開發兒童友好型數字工具,讓兒童更好地了解數字環境;號召各國政府、在線服務提供商和相關組織建立跨部門伙伴關系,確保兒童免受網絡威脅。
2021年,元宇宙概念爆發,“元宇宙+教育”也成為全球范圍內的重要教育理念。在互聯網大時代中,PC互聯網是1.0時代,移動互聯網是2.0時代,而“元宇宙”將是互聯網的3.0時代,面對依舊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數字技術成為必然的解決路徑。
5. 建設學習型城市,推動全民終身學習
2021年10月27日至30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學習研究所與韓國延壽市聯合舉辦的第五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召開,會議發布了《延壽宣言》。本次大會邀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習型城市網絡229個成員的教育專家和代表共同商討“從緊急應對到迅速恢復:通過學習建設健康和恢復力強的城市”這一主題。
2013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教育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首屆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通過的《建設學習型城市北京宣言》《學習型城市的關鍵特征》對世界范圍內的學習型城市建設具有指導意義。此后,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每兩年召開一次,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進終身學習的旗艦項目。學習型城市建設以終身學習理念為引領,是一個具有創新性的領域,與傳統的學校教育不同,學習型城市建設的目標更加豐富,參與的主體也非常多元,通過舉辦國際學習型城市大會傳播學習型城市建設理念、建設原則、建設目標、建設維度及建設方案等,深化了城市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的理念。
6.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2021全球教育高級別會議
2021年11月1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1年全球教育高級別會議在法國巴黎召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別代表、教育部部長懷進鵬以視頻方式出席會議并講話。來自40多個國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教育部長通過了《巴黎宣言:向全球呼吁投資于未來的教育》(簡稱《巴黎宣言》),《巴黎宣言》重申了國家對國內和國際教育投資的承諾,以加快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4,即2030年教育議程(優質教育)的進程,為教育未來鋪平道路。參與國承諾依靠公共融資和公私合作改善教育投資;同時呼吁增加對教育的國際援助,將實現官方發展援助占捐助國國民生產總值0.7%的目標作為優先事項。中國積極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法國發起的全球呼吁,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增加對教育的投資。
7.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
2021年11月1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面向全球發布《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報告,探討和展望面向2050年乃至未來的教育。該報告認為,世界疫情沖擊、社會經濟不平等、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顛覆性技術的出現,給教育帶來嚴峻挑戰。教育作為解決世界不平等現象的重要支點,承載著人類美好期許,需要回應“為何學、怎樣學、學什么、哪兒學、何時學”等問題,并需要重新構建這些問題。
報告強調,教育將我們與世界聯系起來,為我們帶來新的可能性,增強我們對話和行動的能力,但要塑造真正和平、公正和可持續的未來,教育本身亟須轉型。該報告提出,教育可以視為一種社會契約,以此將人類聯合起來,通過集體努力,提供所需的知識和創新,幫助我們繼承優秀教育傳統,革新教育教學方式,強調生態、跨文化和跨學科學習,支持學生獲取和生產知識。同時該報告強調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重新構想學校,以推動世界更好地向更加公正、公平和可持續的未來轉型;讓人類享有和擴大終身教育,以及在不同文化和社會空間中受教育的機會。
8.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全球教育監測報告》
2021年12月1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全球教育監測報告》,報告主題為《教育領域的非國家行為體:誰能主動選擇?誰將錯失機會?》。報告敦促各國政府將所有機構、學生和教師視為教育系統的組成部分,呼吁關注教育領域的非國家行為體。非國家行為體的作用不僅是提供學校教育,還包括在各個教育層次和影響領域進行干預。該報告指出,如果沒有非國家行為體,3.5億兒童的教育責任將落在國家身上。非國家行為體的參與影響到兒童使用的教科書、食堂食物、兒童得到的額外支持、兒童學習的技能等。
由此,政策制定者面臨的問題不僅是非國家行為體參與教育是否符合商定的質量標準,還包括非國家行為體如何幫助或阻礙確保教育公平和包容的努力。各國應利用非國家行為體可以作出的貢獻,在不犧牲平等的情況下提供高質量教育!2030年教育仁川宣言和行動框架》指出,《全球教育監測報告》的任務是“監測和報告可持續發展目標4以及其他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教育事宜機制”,該系列報告成為增進世界各國教育交流的重要成果。
9. 亞歐會議發布《2030年教育戰略和行動計劃》
2021年12月15日,第八屆亞歐教育部長高峰會議通過并發布了《2030年亞歐教育戰略和行動計劃》(簡稱《計劃》),指導亞洲與歐洲各國的教育合作與發展。亞歐會議是亞洲與歐洲之間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政府間論壇,為了回應全球性的挑戰,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和全人類帶來的挑戰,亞歐各國密切合作,加強教育與文明的溝通,構建具有包容性和高質量的教育與培訓體系,形成亞歐雙向共融的多邊合作伙伴關系。作為加強區域間教育合作的行動指南,《計劃》主要涵蓋四個目標:平衡亞洲與歐洲之間的人員流動和交流;增進教育資歷框架的互認;促進教育界與工商界的聯系;增加終身學習,包括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的機會。
10. 歐洲大學聯盟發布《歐洲大學開放科學調查結果》
2021年12月16日,歐洲大學聯盟發布《從原則到實踐:歐洲大學2020—2021年開放科學調查結果》,分析了開放科學在歐洲各大學學術評估中的地位,積極支持大學向開放科學過渡。開放科學是科技事業全球化運動的產物,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以“自由、開放、合作、共享”為核心的開放科學理念與實踐正沖擊著傳統科研范式與學術交流模式,并逐步影響社會領域。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球公共衛生事件對開放獲取、開放數據和軟件平臺資源等形成新需求。僅僅依靠單一團體、機構和國家的力量無法完全擺脫人類面臨的復雜性、系統性和全球性的困境,而亟須全球科學家形成共識、協同合作、共享數據。歐洲大學聯盟積極支持歐洲大學向開放科學過渡,同時開發、實施并完善科研數據管理、數據共享體系以及歐洲開放科學云,在大學與其他主要利益相關者之間建立前瞻性對話機制。
這份調查報告涵蓋36個歐洲國家,主要關注歐洲大學開放科學的發展水平,討論了開放科學在機構戰略優先事項中的作用及其實施情況,有助于為機構、研究人員、研究資助者和決策者提供向開放科學過渡的循證建議,構建以開放共享為核心的科學研究價值觀。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
《中國教師報》2022年01月12日第3版
作者:苑大勇
上一篇: 叮咚!2021國際教育年度關鍵詞已就位
下一篇: 中國走向世界,國際中文教育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