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至 萬物生——徽文節令之美
春來萬物生
當教室窗外的玉蘭樹抖落最后一片花瓣,春分便踏著二十四節氣的韻律款款而來。3月20日,春分節氣到來,太陽直射赤道,晝夜均分,寒暑平衡,天地間仿佛被注入一劑溫柔的催化劑——草木抽芽聲、鳥雀筑巢聲、春雨潤土聲,交織成春天的交響詩。
晝夜均分,恰如青春的天平
春分的奇妙在于“分”的哲學。清晨七點,教室里朗朗書聲驚醒了沉睡的露珠;傍晚六點,放學的笑語染紅了天邊的云霞。就像我們攤開課本時專注的目光,合上筆記時舒展的眉眼,學習與休憩在光陰里達成微妙的平衡。
生物課上學到的“春分點”不僅是黃道坐標系的原點,更是提醒我們:在追夢路上,既要像向陽而生的植物般全力以赴,也要記得給心靈留一方休憩的土壤。
草木萌發,見證成長的詩行
校園中的花海讓人想起地理老師講述的“春分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而我們的校園也有獨特的物候——黑板報上新添的勵志語錄,球場上重新劃定的分界線,實驗室里萌發的豌豆苗。高三學長們的百日誓師詞還回蕩在禮堂梁間。每個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書寫著拔節生長的故事。
播種希望,耕耘知識的沃野
農諺說“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此刻的田野里,農人正為麥苗追肥培土。而我們的“田野”在教室、在操場、在校園的每個角落——學生會成員為文化節忙碌籌備,體育生在跑道上揮灑汗水,課代表捧著剛批改的試卷穿行走廊。就像春分時節既要防范倒春寒,也要及時灌溉,我們在月考后整理錯題本的模樣,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春耕?
歐陽修筆下“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的閑適屬于古人,而我們更懂"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的意境。當紫藤長廊開始編織紫色瀑布,讓我們把春分當作時光的信使:那些在晨讀時背誦過的單詞,在社團活動中積累的經驗,終將在某個盛夏結成沉甸甸的穗子。畢竟,春天最慷慨的饋贈,從來都屬于認真生長的人!